拔罐器法是中医外治方法之一,是根据中医理论和经络学原理,将罐具叩拔于人体经络穴位上,通上负压的吸拔、刺激等作用。以祛除人体表层乃至深层组织的风、寒湿、热、毒等病,疏通经络,平衡,通畅气血,消肿止痛,扶正祛,增强病能力,康复,健康水平。
拔罐吕是正传统火罐基础上的继承和发展,其特点是变点火排气为真家抽气,操作简便,易于掌握,适用范围广。罐体透明,壁厚边宽,密封性好,吸拔力度可自我控制,自行调节。罐具用、优质材料制成,。
一、使用方法:
方法(1):
(A)使用前,应先将罐体上端的阀杆向上提一下,以气体畅通。
(B)使用结束起罐时,将罐体上端阀杆轻轻提起,罐具便可取下。
(C)罐具使用后,应用酒精或液擦拭,不可蒸煮,走罐时勿使用红花油做润滑剂,以罐具受损。
方法(2):
(A)根据病情选择不同拔罐,如坐位,俯卧位、仰卧位、侧卧位等。
(B)拔罐时间,一般每日或隔日,每次5-15分钟(经常起泡者,年老体弱者及儿童以下5-7分钟为宜),7-10次为一疗程。休息3-5天后可进行下一疗程。亦可根据个人身体情况灵活掌握。
(C)根据不同部位及病情可采用留罐法(罐具吸拔在应拔部位后滞留时间的方法)、闪罐法(罐具吸拔于施治部位,手握罐体快速拔发出响声以不留印痕为宜)、走罐法(罐具吸拔住后,将罐自上而下反复拉动,直至皮肤)及刺络拔罐法等多种方法。
(D)拔罐器可群拔(多罐),也可单拔,如拔阿是穴(即痛点处—),其手法有重拔、轻拔、使用时可密排或疏排。年老体弱者及儿童应疏排、轻拔、时间短。
二、拔罐器的应用
(1)
(A)经痛
:腰臀部、大小腿后外侧及足背外侧发生放射样、烧灼样或样。
取穴:肾俞、环跳、殷门、委中、承山、悬钟、风市。
(B)
:关节、酸麻、屈伸不利。
取穴:
上肢:大椎、肩髎、曲池、外关、合关。
下肢:环跳、阳陵泉、足三里、风市。
脊柱:身柱、大椎、腰阳关。
(2)骨伤科
(A)
:颈痛、僵硬、可放射至前臂、手指、指尖麻木,头痛头晕、。
取穴:大椎、肩中俞、天宗、曲池、合谷、新设。
(B)
:肩部,夜间尤甚,局部,活动受限。
取穴:肩髎、泉、阿是穴(即点)。
(C)落枕
:颈项强硬,转动不利。
取穴:大椎、风门、肩中俞、外关、阿是穴(即点)。
(D)急性腰扭伤
:腰部剧痛、腰不能伸直,仰府、转侧均困难。(24小时内不拔罐)。
取穴:腰阳关、委中、肾命、阿是穴(即点)。
(E)腰痛
:持续性腰部隐痛。劳累受凉加重。
取窗:命门、肾俞、委中、志室。
三:注意事项
(A)重度。心衰、有出血倾向、孕及妇女经期下腹部拔罐处、大血管处、心博动处、昏迷、、不能拓罐。
(B)拔罐后宜喝热开水,半小时内罐迹不要用凉水冲洗。
(C)拔罐后留下瘀斑(青、紫、黑、赤等色)是一种病象反应,如多黑属受风寒,黄赤则热。瘀斑三、五天后会自行消退,;在治疗时间内,皮肤出现水泡均属正常现象,水(血)泡较大时,应做常规,然后用针具刺破,棉球擦净,再次用75%酒精,以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