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距离 (+23°C时) |
1.8mm | 2mm | 3mm | 5mm | 10mm | 18mm | 50mm | |
---|---|---|---|---|---|---|---|---|
稳定 检测 范围 |
环境温度范围 | 0~0.8mm | 0~1mm | 0~1.5mm | 0~2mm | 0~5mm | 0~10mm | 0~20mm |
在0~+40°C范围 | 0~1.2mm | 0~1.5mm | 0~2mm | 0~2.5mm | 0~7mm | 0~15mm | 0~28mm | |
应差 | 放大器单元部分的“额定规格/性能”请参见Catalog | |||||||
可检测物体 | 磁性金属(非磁性金属的检测距离较短。请参见Catalog上的“特性数据”) | |||||||
标准检测物体 | 铁5×5×1mm | 铁8×8×1mm | 铁12×12×1mm | 铁18×18×1mm | 铁30×30×1mm | 铁50×50×1mm | ||
响应频率 *1 | 1kHz | 800Hz | 350Hz | 100Hz | 50Hz | |||
环境温度范围 | 工作时、保存时:各-25~+70°C (无结冰、结露) | |||||||
环境湿度范围 | 工作时、保存时:各35~95%RH (无结露) | |||||||
温度的影响 | -25~+70°C的温度范围内+23°C时,检测距离的±15%以下 | |||||||
振动(耐久) | 10~55Hz 上下振幅1.5mm X、Y、Z各方向2h | |||||||
冲击(耐久) | 500m/s2 X、Y各方向3次 | |||||||
保护结构 | IEC标准 IP67、公司内部标准 耐油 | |||||||
连接方式 *2 | 导线引出型 | |||||||
高频同轴导线(标准导线长3m) | ||||||||
质量(包装后) | 约40g | 约45g | 约50g | 约60g | 约140g | 约270g | 约300g | |
材质 | 外壳 | 不锈钢 | 黄铜 | |||||
检测面 | ABS树脂 | |||||||
导线 | 聚乙烯 | |||||||
紧固螺母 | ─ | |||||||
带齿垫圈 | ─ | |||||||
附件 | ─ |
*1. 使用放大器单元的无接点输出控制时的值。测量条件:使用标准检测物体、检测物体的间隔为标准检测物体的2倍、设定距离为检测距离的1/2。
*2. 关于放大器单元和传感器部位的组合的导线长度,请参见Catalog上的“高频同轴导线的特性阻抗为50Ω”。
1、接近开关的选型 对于不同的材质的检测体和不同的检测距离,应选用不同类型的接近开关,以使其在系统中具有高的性能价格比,为此在选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1.当检测体为金属材料时,应选用高频振荡型接近开关,该类型接近开关对铁镍、A3钢类检测体检测最灵敏。 对铝、黄铜和不锈钢类检测体,其检测灵敏度就低。 1.2.当检测体为非金属材料时,如;木材、纸张、塑料、玻璃和水等,应选用电容型接近开关。 1.3.金属体和非金属要进行远距离检测和控制时,应选用光电型接近开关或超声波型接近开关。 1.4.对于检测体为金属时,若检测灵敏度要求不高时,可选用价格低廉的磁性接近开关或霍尔式接近开关。 2、技术指标检测 MICROSONAR系列 接近开关 2.1.动作距离测定;当动作片由正面靠近接近开关的感应面时,使接近开关动作的距离为接近开关的动作距离,测得的数据应在产品的参数范围内。 2.2.释放距离的测定;当动作片由正面离开接近开关的感应面,开关由动作转为释放时,测定动作片离开感应面的距离。 2.3.回差H的测定;动作距离和释放距离之差的值。 2.4.动作频率测定;用调速电机带动胶木圆盘,在圆盘上固定若干钢片,调整开关感应面和动作片间的距离,约为开关动作...
动态特性 ,是指传感器在输入变化时,它的输出的特性。在实际工作中,传感器的动态特性常用它对某些标准输入信号的响应来表示。这是因为传感器对标准输入信号的响应容易用实验方法求得,并且它对标准输入信号的响应与它对任意输入信号的响应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往往知道了前者就能推定后者。最常用的标准输入信号有阶跃信号和正弦信号两种,所以传感器的动态特性也常用阶跃响应和频率 响应来表示。 线性度:通常情况下,传感器的实际静态特性输出是条曲线而非直线。在实际工作中,为使仪表具有均匀刻度的读数,常用一条拟合直线近似地代表实际的特性曲线、线性度(非线性误差)就是这个近似程度的一个性能指标。拟合直线的选取有多种方法。如将零输入和满量程输出点相连的理论直线作为拟合直线;或将与特性曲线上各点偏差的平方和为最小的理论直线作为拟合直线,此拟合直线称为最小二乘法拟合直线。 迟滞特性:表征传感器在正向(输入量增大)和反向(输入量减小)行程间输出-输入特性曲线不一致的程度,通常用这两条曲线之间的差值△MAX与满量程输出F·S的百分比表示。迟滞可由传感器内部元件存在能量的吸收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