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UASA 汤浅蓄电池 NP系列电池是汤浅公司凭借八十多年的生产经验,加上不断的科研,配合市场的趋向而生产的电池,具有高性能、经济维护省力等特点,符合客户的要求。随着电子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汤浅NP系列免维护阀控式铅酸蓄电池已被更广泛地使用,并得到广大用户的好评。
维护简单
充电时,电池内部产生的氧气大部分被极板吸收还原成电解液,基本没有电解液减少。
持液性高
电解液被吸收于特殊的隔板中,保持不流动状态,所以即使倒下也可使用。(倒下超过90度以上不能使用)
安全性能卓越
由于极端过充电操作失误引起过多的气体可以放出,防止电池的破裂。
自放电极小
用特殊铅酸合金生产板栅,把自放电控制在最小。
寿命长、经济性好
电池的板栅采用耐腐蚀性好的特种铅钙合金,同时采用特殊隔板能保住电解液,再同时用强力压紧正板活性物质,防止脱落,所以是一种寿命长、经济的电池。
内阻小
由于内阻小,大电流放电特性好。
深放电后有优良的恢复能力
万一出现长期放电,只要充分充电,基本不出现容量降低,很快可以恢复。
汤浅蓄电池NP系列特征:
无游离酸,电池可倒放90°安全使用。极低的电解液比
汤浅蓄电池NP系列设计寿命
5年
汤浅蓄电池NP系列规格:
电压(V) 容量(Ah) 参考尺寸(毫米) 参考重量(kg)
长 宽 总高度
NP1-6 6 1.0(20小时率) 51 42.5 54 0.25
NP4-6 6 4.0(20小时率) 70 47 105 0.85
NP10-6 6 10(20小时率) 151 50 97.5 2
NP0.8-12 12 0.8(20小时率) 96 25 61.5 0.35
NP1.2-12 12 1.2(20小时率) 97 47.5 54 0.57
NP2-12 12 2.0(20小时率) 150 20 89 0.7
NP2.3-12 12 2.3(20小时率) 178 34 64 0.94
NP2.6-12 12 2.6(20小时率) 134 67 64 1.12
NP7-12 12 7(20小时率) 151 65 97.5 2.65
NP24-12 12 24(20小时率) 175 166 125 8.65
NP38-12 12 38(20小时率) 197 165 170 13.8
NP65-12 12 65(20小时率) 350 166 174 22.8
NP100-12 12 100(20小时率) 407 172.5 240 35
(
为了提高系统可靠度,现在的机房多采用N+X并联冗余或者双母线的UPS配置方案。以往的方案中UPS主机的数量多了,而电池的数量也往往跟着成比例的增加,从而使花于电池的金钱、空间、承重、维护等各方面的投资加大,有时甚至是UPS主机的几倍。那么有没有一种方案在系统后备时间不受或者少受影响的情况下少配电池呢?有没有一种方案在UPS主机冗余的情况下而不要求电池组一定跟着冗余呢?
有,共享电池组就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
共享电池组方案的理论基础及其优越性
所谓共享电池组方案就是指两台或者多台UPS主机同时利用一组或者多组电池的解决方案。市电正常时,各UPS同时给电池组充电,市电异常或者中断时,各UPS又同时利用电池组的能量逆变成交流电供给负载。
共享电池组方案的系统架构示意图如下:
在N+X并联冗余或者双母线的配置系统中,UPS主机一定有冗余,如:2+1并联系统中,冗余量占总容量的33%,1+1并联系统中,冗余量占总容量的50%,1+2并联系统中,冗余量占总容量的67%,在双母线系统中冗余量至少占总容量的50%等等。按照常规的电池配置方法,每台UPS主机配带各自的电池组,如果UPS主机因故不能逆变,它所配带的电池组也就跟着作废了,尽管电池没有故障。所以UPS主机冗余,电池也要跟着冗余,主机冗余量占UPS总容量的百分之几,电池冗余量也要跟着占电池总容量的百分之几,只有这样才能使系统后备时间不受影响,达到真正冗余的效果。换个思路考虑,当某台UPS主机发生故障时,如果将它所配带的电池转移给其它正常的UPS使用,那么系统配置的电池不就没必要冗余了吗?整个系统的后备时间不是同样不受影响吗?这正是共享电池组方案的理论基础。
共享电池组方案具有以下优点:
1.节省购买电池的资金投资
系统冗余量占系统总容量的百分之几,就能节省电池总投资的百分之几。在电池价格飞涨的今天,能够节省的这笔费用是相当可观的。同时,电池数量减少了,相应的搬运、安装等投资也会跟着减少。
2.节省安装空间投资
大批量的电池所占用的安装空间也是很大的,减少了电池数量,也就成比例地减少了安装空间方面的投资。同时也就减少了房租、装修费、空调配置等方面的投资。
3.节省承重方面的投资
电池组是很重的,为了解决楼层承重问题,一般会扩大电池的放置面积或者制做承重支架。如果减少了电池数量,这方面8;7787。六六六力量。。了,,5,,7,的投资就会相应地省去。
4.节省运营成本投资
电池数量少了,系统本身以及房间空调所消耗的电能也就少了,需要投入的维护成本也少了,同时还会更加环保。
5.系统扩容比较方便
对于共享电池组的UPS系统,日后扩容时可以不增加电池,如果现有电池组的后备时间还够用,直接增加UPS主机就行了。扩容会变得非常简单、方便、节省资金。
6.发挥电池的效能,提高电池利用率
电池是需要维护的,如果长期不放电就会失去活性。对于传统的电池配置方案,由于电池数量较多,停电后电池会小电流放电,电池容量可能还没有放掉多少市电就已经恢复。这种小电流的浅度放电对电池是没有好处的,久而久之电池性能就会下降,一旦某台UPS坏掉,其它UPS电池的后备时间就会达不到要求。而对于共享电池组方案,由于电池数量相对较少,停电后电池的放电电流就会比较大,电池容量也可以放的比较多,这样有利于提高电池的活性,延长电池寿命。一旦某台UPS坏掉,系统的后备时间也不会受到影响,因为电池不会跟着UPS实效而失效。大多数企业首先会通过明确的政策来决定BYOD计划的实施程度,有的选择限制访问某些数据或应用程序,有的会选择要求员工在自己的设备上安装特定的软件。企业将决定允许哪些终端可以和网络连接、相关策略和可以接受的用户行为。企业还必须决定实施哪些技术控制手段以执行企业的政策。至少,企业必须回答某些问题,例如支持什么样的设备和移动操作系统?如何分配和管理员工设备上的应用程序等等。技术控制可以以网络为中心,或以设备为中心,并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单一手段。可供选择的技术控制手段有如下几种:
●移动设备管理(MDM)。对个人设备匹配相应的安全策略管理能力是采纳MDM的驱动力之一。MDM能使策略执行针对移动设备本身并提供远程位置锁定和数据擦除的能力,防止设备丢失或被盗。
●网络访问控制(NAC)。这种技术的一个主要优点是,建立对网络本身的控制,使企业在网络发生任何损坏之前,能够阻止来自于移动设备的恶意软件的攻击。NAC依赖于网络执行安全策略并控制终端、数据和用户访问行为,它需要相当的智能设计以在网络上提供足够的访问控制粒度。
●安全Web网关(SWG)。面向移动的Web安全网关也许是MDM的完美补充。它可以基于设备或云,通过恶意软件过滤、信誉过滤、数据防泄漏(DLP)、应用可视化控制等手段,结合可行的策略控制,解决BYOD带来的网络安全风险。
●移动安全客户端(ESC)。它是传统防恶意软件客户端的移动性延伸,是终端上反恶意软件、身份认证(如802.1X)、VPN和远程擦除功能的组合。
●身份和访问管理(IAM)。它是使企业能够执行合规和加强基础设施安全的策略平台,同时可简化企业的业务操作。通常情况下,它包含了一个完整的配置和认证系统,用来对网络中形形色色的移动访问角色提供或临时的认证。它会收集实时的来自网络和用户的上下文信息,强制执行安全策略,并根据预设的条件触发,预先自动生成管控决策。
●虚拟桌面基础设施(VDI)。它创建了一个可以托管应用程序和数据的安全虚拟机(VM),为进入企业网络的移动设备访问VDI提供了一个安全窗口,确保数据的安全和业务连续性,因为VDI不允许数据在用户的个人设备之间以及与企业基础设施之间流动。
没有灵丹妙药可以独自解决移动设备所带来的挑战。完善的安全解决方案将会是广泛的产品组合,可以实时抵挡来自于移动设备的新的安全威胁,对远程用户执行安全合规,并保护网络、数据和客户端的安全。如果制定政策和审视技术控制手段是获取BYOD安全的步,第二步则是创建一个战略架构远景。
首先,让我们从MDM开始。一方面,市场驱动厂商追求广泛的、跨平台的MDM覆盖策略,使得原来因为缺乏MDM安全策略定义和实现标准所造成的适应性的广度和差异化欠佳的情况有所改善。另一方面,由于针对移动平台的恶意软件层出不穷,提高移动设备安全性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企业需要MDM结合恶意软件防护来确保业务的连续性。许多企业这样做了,却失于偏颇,因为他们没有采取相应的网络可视化监控手段。此外,基于设备的恶意软件防护,会受到设备和移动操作系统的限制。想象一下,如果员工用合法的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访问互联网上的恶意信息怎么办?在那一刻企业该怎样去及时阻止移动终端接入可疑的网站或应用程序?
业界一些厂商正在试图将MDM和移动安全客户端、DLP、SWG和其它基于云的服务结合起来,建立强健的、高可用的架构。由于以终端为中心的安全控制方法会受到极大制约,这种架构在今后可能会成为主流。传统的网络解决方案厂商都已经意识到,解决移动安全仅靠终端一隅是不可能的,它们已经开始推出集成的移动安全解决方案,这些方案可以回答几个以终端为中心的安全控制手段无法回答的关键问题:
●你是谁?
●你从何处接入?
●你要访问什么数据?
●哪些数据会流出网络?
因此,网络需要有批准和拒绝用户试图获得特定数据的最终决定权,网络安全一定要被集成进入整体移动安全架构。
制定宏观安全策略
诚然,企业还需要细致考虑如何有机地结合并实施上述技术控制手段。当面向移动平台的安全技术,如MDM和近来兴起的“集装箱”技术(Containerization)还不成熟的时候,对移动访问不管采取什么样的安全控制手段,NAC都是最重要最直接的安全能力,企业必须在工作场所检测非管理的但作为商业用途的员工设备。原因就在于这样一个事实:许多企业仍然筹划着对BYOD趋势做出反应,但还没有制定正式的政策,而且他们可能还无法在个人移动设备上安装终端防护程序,也无法配置任务策略,无法像控制公司所有的设备一样执行生命周期管理。有如下4种宏观安全策略可以借鉴,相应的安全策略也同时依赖于企业不断变化的安全预期和IT预算。
●忽略(Disregard):相当于忽略了个人设备在企业环境中的存在。这是一个糟糕的选择,企业采取忽略策略将不对当前基础设施做任何政策或技术的变化。注意这里安全压力不等同于安全风险,企业感受到的安全压力处在最小区域,但安全风险可能极大。